定价:¥28
作者:黄锡生编辑:崔 祝 出版时间: 2009-07-31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为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新要求,迎接“入世”的新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开设课程的要求,我们组织了十多所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编写这套系列教材,以供法学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反映法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和立法执法的新情况。本套教材力求吸收法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前沿理论观点,采用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2.注重编排体例的科学性。本套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在编写时,一是注意每一本书内部体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二是注意处理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关系,避免重复和疏漏。3.注重基础教材,合理把握内容难度。本套教材按照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要求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要求来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反映一定的学术前瞻性,又注重法学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使本科学生易于掌握并达到应有的要求。4.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本套教材针对本科学生的特点和各课程的学时安排,力求简明扼要,注重实用,写作符合规范,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
定价:¥28
作者:张正德编辑:陈 荟 出版时间: 2005-12-30
第一编法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法学导论 第一节法学的概念 第二节法学体系 第三节法学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法的概念 第一节法的特征 第二节法的本质 第三节法的作用 第三章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法的起源 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 第三节当代世界法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法学基本范畴 第一节法学基本范畴概述 第二节权利 第三节义务 第四节权力 第五章法的要素与分类 第一节法的要素 第二节法的分类 第六章法制现代化 第一节法制现代化的概念 第二节法制现代化的目标 第七章法治国家 第一节法制与法治 第二节法治的意义 第三节法治国家的实现 第二编法的制定与实施 第八章法的制定 第一节立法体制 第二节立法原则 第三节立法程序 第九章法的渊源 第一节法的渊源 第二节民间法与习惯法 第三节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第十章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规范 第二节法律体系 第三节当代中国主要部门法概述 第十一章法的实施 第一节法的实施概述 第二节法的适用 第三节主要司法制度 第十二章法的效力与冲突 第一节法的效力 第二节法的冲突 第十三章法律关系 第一节法律关系概述 第二节法律关系主体 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内容 第十四章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第一节法律解释 第二节法律推理 第十五章法律责任与法律监督 第一节法律责任 第二节法律监督 第三编法的价值与功能 第十六章法的价值概述 第一节法的价值概念 第二节法的价值冲突 第十七章法的价值要素 第一节法的秩序价值 第二节法的自由价值 第三节法的民主价值 第四节法的正义价值 第五节法的效益价值 第六节法的人权价值 第七节法的其他价值及价值目标体系 第十八章法的功能概述 第一节法的功能的内涵及分类 第二节法的功能的机制 第十九章法的功能实现 第一节法的功能实现概述 第二节法的功能实现效果 第四编法与其他社会现象 第二十章法与经济 第一节法与经济基础 第二节法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第三节法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第二十一章法与政治 第一节法与政治权力 第二节法与政策 第二十二章法与政府 第一节法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政府职能的法律控制 第二十三章法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法与道德 第二节法与宗教 第三节法与科技 第二十四章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第一节法律意识 第二节法律文化 参考文献
定价:¥27
作者:李希昆编辑:周 晓 出版时间: 2007-09-05
绪论 第一编宪法原理 第一章宪法的概述 第一节宪法的定义 第二节宪法的本质 第三节宪法的分类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宪法原则 第一节人民主权原则 第二节基本人权原则 第三节法治原则 第四节权力制约原则 第四章宪法规范 第一节宪法规范概述 第二节宪法规发的效力 第三节宪法规范与社会的冲突及宪法规范的变动 第五章宪法的制定 第一节制宪权概述 第二节制宪权主体与宪法制定程序 第六章宪法渊源和宪法结构 第一节宪法渊源 第二节宪法结构 第七章宪法关系 第一节宪法关系概述 第二节宪法关系的主体 第三节宪法关系的内容 第四节宪法关系的客体 第八章宪法的价值和功能 第一节宪法的价值 第二节宪法的功能 第九章宪法理论与中国宪政建设 第一节宪政概说 第二节中国的宪政建设 第二编宪法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 第十章国家性质 第一节国家性质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国家性质 第十一章国家形式(上) 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节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第十二章国家形式(下) 第一节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四节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五节国家标志 第十三章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第一节经济制度 第二节文化制度 第十四章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选举制度 第二节政党制度 第十五章国家机构 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 第二节国家权力机关 第三节国家元首 第四节国家行政机关 第五节国家司法机关 第六节国家军事机关 第三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章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特征 第二节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新中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 第十七章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一节平等权 第二节公民的政治权利 第三节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 第四节公民的人身权利 第五节公民的监督权 第六节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第七节文化教育权利 第八节特定人的权利 第十八章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节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二节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第三节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第四节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第五节依法纳税的义务和其他方面的义务 第十九章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原则与保障 第一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第二节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原则 第三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第四编宪法实施 第二十章宪法实施概述 第一节宪法实施的概念 第二节宪法实施的原则和条件 第三节宪法实施保障 第二十一章宪法解释 第一节宪法解释概述 第二节宪法解释的主体、性质与效力 第三节宪法解释的原则、方法与程序 第二十二章宪法修改 第一节宪法修改概述 第二节宪法修改的限制 第三节宪法修改的方式 第四节宪法修改的程序 第二十三章违宪审查制度 第一节违宪审查制度概述 第二节违宪审查模式 第三节中国的选宪审查制度 参考文献 叁考文献
定价:¥23
作者:黄锡生编辑:崔 祝 出版时间: 2009-07-31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为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新要求,迎接“入世”的新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开设课程的要求,我们组织了十多所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编写这套系列教材,以供法学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反映法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和立法执法的新情况。本套教材力求吸收法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前沿理论观点,采用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2.注重编排体例的科学性。本套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在编写时,一是注意每一本书内部体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二是注意处理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关系,避免重复和疏漏。3.注重基础教材,合理把握内容难度。本套教材按照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要求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要求来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反映一定的学术前瞻性又注重法学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使本科学生易于掌握并达到应有的要求。4.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本套教材针对本科学生的特点和各课程的学时安排,力求简明扼要,注重实用,写作符合规范,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
定价:¥27
作者:赵生祥编辑:崔祝 出版时间: 2007-06-11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为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新要求,迎接“入世”的新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开设课程的要求,我们组织了十多所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编写这套系列教材,以供法学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反映法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和立法执法的新情况。本套教材力求吸收法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前沿理论观点,采用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2.注重编排体例的科学性。本套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在编写时,一是注意每一本书内部体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二是注意处理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关系,避免重复和疏漏。3.注重基础教材,合理把握内容难度。本套教材按照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要求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要求来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反映一定的学术前瞻性又注重法学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使本科学生易于掌握并达到应有的要求。4.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本套教材针对本科学生的特点和各课程的学时安排,力求简明扼要,注重实用,写作符合规范,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
定价:¥21
作者:许明月编辑:周 晓 出版时间: 2005-02-02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为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新要求,迎接“入世”的新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开设课程的要求,我们组织了十多所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编写这套系列教材,以供法学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反映法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和立法执法的新情况。本套教材力求吸收法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前沿理论观点,采用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2.注重编排体例的科学性。本套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在编写时,一是注意每一本书内部体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二是注意处理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关系,避免重复和疏漏。3.注重基础教材,合理把握内容难度。本套教材按照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要求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要求来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反映一定的学术前瞻性,又注重法学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使本科学生易于掌握并达到应有的要求。4.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本套教材针对本科学生的特点和各课程的学时安排,力求简明扼要,注重实用,写作符合规范,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
定价:¥18
作者:杨树明编辑:马宁 出版时间: 2009-06-17
本书立足于剖析当代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时,并结合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和最新趋势,对我国的涉外仲裁立法也作了考察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商事仲裁的概述、仲裁机构、仲裁协议、仲裁裁决的法律适用、仲裁的程序、仲裁裁决、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以及仲裁的法院监督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翔实,文字简洁,理论分析与立法实践相结合,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与经济类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的教材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培训教材,也可作为法学研究和仲裁实践人员的参考书。
定价:¥20
作者:邓瑞平编辑:崔祝 王启志 出版时间: 2012-08-30
本书系“高等院校国际经济法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内容包括:导论、国际货币制度概述、普通提款权与特别提款权、外汇制度与汇率制度、国际借贷协议、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项目贷款、国际融资担保、国际金融租赁、国际官方贷款、国际证券的发行与流通、国际支付工具与支付方式、国际银行的监管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的教材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培训教材,也可作为法学研究人员、自学者的参考书。
定价:¥26
作者:陆爽编辑:孙英姿 出版时间: 2007-02-25
本书包括:国际商事组织法、代理法、合同法、买卖法、票据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电子商务法、WTO贸易规则、国际商事仲裁法与国际商事诉讼法等主要内容。其特点主要是:第一,力图反映国际商法的最新立法形式。第二,适度超前。电子商务是20世纪90年代依托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而兴起的一种新贸易方式,由此而兴起的电子商务法已是当今国际商法的一个新热点,因此本书将电子商务法作为一个重点专章介绍。第三,WTO有关贸易方面的规则属于国际公法的范畴,但由于这些规则是当今保障国际商事活动得意正常运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方面的重要规则,是任何一个商事主体都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律知识,所以本书也将其作为国际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专章介绍。
定价:¥25
作者:陈德敏编辑:崔 祝 出版时间: 2005-07-20
绪论 第一章资源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资源经济法的概念 第二节资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资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资源经济法律关系 第五节资源经济法规体系 第六节资源经济法的特点 第二章资源经济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资源的概念、特征和职能作用 第二节资源的构成 第三节能源的构成 第四节资源与人口、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资源概况与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第三章资源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资源经济法的产生 第二节国外资源经济立法概况 第三节中国资源经济立法概况 第四节国际资源经济立法概况 第四章自然资源法律制度 第一节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第二节水资源法律制度 第三节矿产资源法律制度 第四节森林资源法律制度 第五节草原资源法律制度 第六节渔业资源法律制度 第七节野生动植物法律制度 第八节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 第五章废弃物和废旧物资资源化法律制度 第一节物质资源的再生性与再生资源 第二节废弃物资源化法律制度 第三节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化法律制度 第六章资源综合利用立法 第一节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立法概况 第三节我国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四节我国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法》的可行性 第五节《资源综合利用法》立法起草情况及立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七章《资源综合利用法》的体例结构和规范内容 第一节《资源综合利用法》的体例结构 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法》的总则 第三节资源综合利用的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 第四节经济建设中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五节生产过程中物料和废弃物的系统合理利用 第六节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利用 第七节法律责任和附则 第八章《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的体例与内容 第一节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的可行性 第三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的立法起草情况 第四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的体例结构 第五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的总则 第六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中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第七节自然资源开发中的合理利用 第八节生产过程中物料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第九节消费过程中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第十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 第十一节鼓励与扶持制度 第十二节法律责任和附则 第九章资源经济法律责任制度 第一节资源经济法律责任制度概述 第二节资源经济法律责任制度的特征 第三节资源经济法律责任制度的构成要件 第四节资源经济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 第五节资源经济损害行为的经济责任 第六节资源经济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第十章资源经济法的实施 第一节资源经济法制建设 第二节资源经济行政执法 第三节资源经济司法 附录深圳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