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庆大学出版社《私房菜谱》丛书有感

作者:陈桑发布时间:2008-03-04 16:43:07
春节前,梦想着抖落一年来的疲惫,怀揣着不多不少的年终奖金,在心仪已久的传说中的精典书店去泡了半天。像逛超市一般地选了一大堆书籍以后,或许是因为日近黄昏,饥肠咕咕的原因,一套封面颇勾人食欲的菜谱书,让我有些眼馋。于是我如购买年货一般潇洒地把它们全部捞走,夹在选好的书中间,欣然地去了收银台。 买书是很光彩的事情,但买菜谱书,就可能被认为是家长里短的闲人婆姨之类的所好了。自认为工作在书堆中,玩耍在球场上,休闲在山野里的优雅人士,多半是有些不屑于菜谱之类的,这是我为什么要下意识地将这几本书藏在了所选书的中间的原因。 原以为母亲病重,不能出门,或许今年的春节会过得冷清和凄凉。没想到,正是这几本曾经让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的书,居然帮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欢笑和温馨的春节。照着书中的菜单,回到久违了的厨房,跳起了笨拙的锅边舞,几乎每一道菜都让年迈的父母赞不绝口。整个春节,一家人就被开胃菜、滋补汤和海鲜主食等喂得饱饱的,浸泡在浓浓的往事回忆和欢声笑语中……平日里远在故乡的父母,居然这么容易就满足了,我卷缩在被窝中,一边翻阅着菜谱,构思着明天的菜谱,一边很惭愧地泪下了……说起这些菜,其实真的没什么特别的了不起。我爱这些书不过两个极简单的原因。一是简单易做,原料易得,很符合我等厨艺笨拙又怕麻烦的人。二是菜名好,菜谱中的私房小语颇让人玩味。书名起得很好,名为《私房菜谱》(重庆大学出版社,作者分别是鞠庆、芥子、万晓和向希),我理解就是不一定规范的,远离豪华酒店,藏于民间小店、小家的一些带着作者记忆的菜谱罢了。一如书中所说的“风格是典型的乡野风情,无章可循,无门无派,也因此没有匠气,透着鲜活自在”。书中还有一句话也挺让人回味的,“只以此文此菜纪念所有给过我快乐又消失了的餐馆。”是啊,我们每个人有多少故事多少回忆是留在路边小店的,学生时代,浪漫的时代,穷困的时代……作者用这种菜谱的方式来纪念这些小店,也真够有情有意了。传说在美国耶鲁大学旁,有一家生意特火爆,却从来不扩张经营不豪华装修的比萨小店,就是克林顿夫妇曾经约会的地方,价格出奇的贵,向往的人却数不胜数。而在中国,如今这样的小店可就真的很难找到了,要么在名人还没有成为名人之前就消失了,要么高调得要命,往事和回忆被豪华挤得荡然无存了。我做的菜受欢迎,除了家人的宽容亲情之外,那菜名的前卫浪漫,也是功不可没的。像什么“肉末豇豆青春版”“红酒鸡丝”“三杯马面鱼” “佛膳长寿羹”等等,既勾人食欲,也让人充满联想。书中的私房小语,也就是那些浪漫故事、趣闻轶事、名人名言等等,也帮我把笨拙的厨艺,弥补得完美无缺。 有一道叫做虾油干丝的开胃菜,听起来菜名已经很美,作者点缀上清代诗人袁枚的一句话,“荤油素食,素油荤食”,便颇有了文化的气味。 那个叫做“韩拌三丝”的开胃菜,做法简单得了不得,可是作者讲述的“两个女子的韩国流放魅惑之旅”,确实颇能打动人心,并说“这样的三丝为着回忆,为着友情历久弥新”,小资得一塌糊涂。 有一道叫做地中海蔬菜汤的菜,原料就是洋葱、土豆、番茄、蘑菇、四季豆以及眼下超市里随处可买的意大利面条。作者却讲出了曾经游历意大利时候的故事,什么碧海蓝天、青年旅行社、那不勒斯帅哥、结结巴巴的意大利英语、橄榄树下、海滨餐厅等等。作者在回忆,读者在憧憬…… 再来摘几句精彩的片段,以飨那些屈尊阅读本文的读者。 “外婆的菜,都一如外婆的微笑,原汁原味地在那里等着。满眼的姹紫嫣红,总能化解一天的疲劳。” “我们在这里慢慢地细嚼,外婆就在躺椅上,摇啊摇地看着,摇啊摇地笑着。” “希望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能够明白我用瓷盘盛炝黄瓜的苦心,而不是整天扎在明亮热闹的快餐店,安于用纸杯装可乐,拆开纸包的汉堡大嚼特嚼。” “这一锅极其平淡的白菜萝卜肉丸汤,加上蘑菇,加上虾仁,还有神来之笔,就是加一瓣鸭梨剁碎在丸子里,特别的脆嫩和回甜。这锅汤就此彻底脱离了平庸。” 看完了全部书,带着颇有一些欣赏的心去翻看勒口上的作者简介,才发现原来这些饱含美食主义情怀,带着浓重的流浪情节,语言时而婉约,时而麻辣,有时前卫,有时怀旧的私房小语,是来自一批美女作家,每人都有云游四海的经历,还有写诗歌、散文的笔力,难怪!做美女做到这份上也算是很极品了。 这就是我春节时邂逅的如音乐般余音寥寥,如散文般回肠荡气,如美食般回味无穷的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