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在路上(图)

作者:网易新闻——羊城晚报(广州)发布时间:2015-12-10 16:30:27
 

(原标题:美食,在路上()

 

路来森

 

  读殳俏的《寻食启事》(重庆大学出版社),是一次纸上饕餮,也是一次卧游之旅。

 

  先前,曾读过殳俏的《元气糖》,但终于没有读完,原因有二:一是字体为草绿色,甚至于一些纸张的边缘,也皴染成了草绿色,颇为花哨,似乎不适于美食表达,也不适于年老者阅读;二是所写美食,多“异域”,徜徉于高档酒店、会所之中,沾沾自得其乐,非普罗化,所以,对于我这个平民读者来说,也就有些“隔”了。

 

  眼前这本《寻食启事》,却是风格陡变。封面装潢,纯然一白,一派素雅,仿佛在暗示:美食,就是这样简单、纯净。所记述美食,也“降格”了,多百姓常食之物;隐藏于大街排档、小巷餐馆,却被殳俏寻得;生花妙笔,娓娓述来,读之,禁不住让读者,舌蕾绽放,舌尖溢香。

 

  那个“寻”的过程,就好。读者读其书,即如展开一次卧游之旅。

 

  地域,以日本和中国为主,中国,又以粤港为主,同时兼及法国、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更多的域外国家。写美食的同时,多涉地域风情。“风情”,成为了一道美食的背景,一道美食味道的氛围,有力地衬托了美食享受过程中的那份味觉感受。

 

  例如,她写自己在日本札幌吃玉米,便借用日本诗人石川的诗句,写道:“我却最喜爱‘秋天的夜晚,街上洋溢着烤玉米的香气’,这样的句子,冷清的夜和寂寞的人,却守护着香甜的、质朴的食物,最简单的句子刻画出了最真实的生活。”

 

  这里面,有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又营造出了特别的日本氛围;那札幌的烤玉米,或许,也就因此,有了特别的味道。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写美食。

 

  日本,海产丰富,所以,写日本美食,就以海鲜,或者与海鲜相关的美食为主,诸如:墨鱼、大鳖、刺身、鱼子饭,以及日本最百姓化的豆腐、拉面等;写中国,则写最具民族特色的腊味、年货、土鸡、菌类、杂食等。美食对象,拉近了与平民的关系,突出了民族特色,民俗风情,乡土风味。

 

  蔡澜写美食,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喜欢不厌其烦地写一道美食的制作过程。仿佛,蔡澜本人,就是那位下厨高手,身系围裙,忙碌于厨房之中。虽然,我们知道,那些制作过程的描写叙述,极有可能带有许多想当然成分,不过,那份现场感,还是依旧相当迷人的。

 

  殳俏写美食,亦有自己的特点:善于诗性地表达自己品尝一道美食的味觉感受。这一点,对于美食写作者来说,是一种难度,也是一份高度;但于殳俏来说,则能随心所欲,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还是看她吃日本烤玉米吧,“再简单不过的炉端烤炙,传出的气味却是如此香甜,咬下一口,也是奇异般地如同加了黄油和糖一般的好味道,滚烫的玉米浓汁在嘴里翻覆几下,就顺着喉头流进心里,实在是最庶民又最畅快的吃的快乐……于最朴素中,绽放出光芒。”

 

  真真是香味浓郁,诗情四射;一道美食,却给人一份形而上的诗意享受。

 

  殳俏写美食,还注重了“器”与“食”的关系,她写刀具,写大盘,她深知:“美食”离不开“美器”,但“美器”,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美食”的。“器就是器,是用来盛食物的。无论器怎么美,都还是要陪衬食物”。

 

  “食色,性也”,正因为“性也”,所以,品美食,就应该有所感悟,品出些人生的味道,这才是高境界。这一点,殳俏做到了。她感叹于传统美味的消失,于是说:“这世界上很多美味的逝去,是因为很多人都不念旧了;而这世界上很多美味的得以留存,是因为有些人依然念旧。”而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对美食的表达,在殳俏看来,则是:“所有通过写食物表达亲情,表达怀乡的小情绪,或是不同地域的人因为食物的不同口味引发的有趣的争吵,其本原,都是对自己家乡习俗和文化的亲近和认同。”

 

  美食,也是文化。或许,也正是植根于此等思考吧。

 

  路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