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符号学——评赵毅衡《趣味符号学》

作者:和讯新闻——云南信息报发布时间:2015-12-10 16:19:56
 

《趣味符号学》,赵毅衡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8月版,定价:38.00元。

  “符号学”往往因为其抽象性让人望而生畏,赵毅衡的新作《趣味符号学》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的视角——“趣味”的认识符号学的视角。全书通过一百个小故事,内容涵盖历史、民俗、影视、社会事件等等,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符号学的基本道理。读者在读之有趣的同时,也确实认识到,其实符号学并不在神龛上,而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诚如赵毅衡在前言中所说,“符号学就是意义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问。人的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都浸泡在符号的意义活动之中,任何时候,当我们不追求意义时,我们的意识就停止了,因此,我们哪怕睡觉做梦,都在通过符号追求意义。”符号学作为社会学科“公分母”以及“共同的方法论”,是观察思考社会生活的一把钥匙,借由这把钥匙,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将会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于我们的意义。

 

  对符号学不甚了解的人,多少存在着些误解。经常有人说“这个问题只有符号意义”,它们实际上是把“符号”与“意义”区分开来了;也有人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而实际上是把“符号”与“类型符号”或“象征”的概念混淆了。因此,对于大多数刚刚接触符号学的人来说,第一步是消除误解,明确概念。针对这个问题,该书在开篇做出了阐释,明确了“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新娘子要盖着头,是因为“大家看不到新娘之"",必须有个符号在婚礼上代表这个意义”(赵毅衡,2015P.2)。同样,“在中国许多地方,用"亲家公""亲家母"这样亲热到肉麻的称呼,是因为越是血缘不亲的,越要"叫得很亲"才行”。(p. 2)“解释意义不在场,是符号的第一必要条件”。而符号作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具有“意义放大”原则,这也是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的原因,最好的例子就是货币了,当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硬币的金属价值超出了其面值,“每一种钢镚儿,最后必然被自身的物-符号价值比例的变化杀死”。(p.7)由此,作者进一步说明了“任何符号或物,都是"符号-"二联体,永远在这两端之间滑动,大部分时间处于中间某个点。”(p. 3)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就在作者这些生动有趣的例子中被一一道明。

 

  在实际的符号运用中,往往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符号现象,解释漩涡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明确解释:“符号经常引向多种解释并存,解释者可以只取一种。当两种相反的解释都有效,而且互相都不能取消时,会形成"解释漩涡"(p. 14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解释漩涡的情况,例如一个负面新闻缠身的演员扮演一个正面角色,很多人心中会存在这样一种矛盾心态:既喜欢该演员扮演的角色,又讨厌该演员本人。解释漩涡的根源是对同一事物采取了两套经验,从而有了两种解释,当这两种解释相互冲突时,就会造成解释漩涡的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成规模的符号学研究走过了30余年,在日益规模化与体系化中,逐渐向各个学科渗透,并形成了语言符号学、图像符号学、社会符号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创造出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符号学研究队伍中去。然而,我们也应意识到,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符号学还很陌生,这就需要符号学在完善自身理论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学科影响力,拉近符号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符号学真正走入大众视野。这正是每一位符号学人所要努力的目标,赵毅衡的《趣味符号学》为我们做出了尝试和示范,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符号学研究者迈开步伐。